2019-07-01 16:04:23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互联网
【导读】华图晋中人事考试网同步互联网发布:2019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模拟试题(2)更多资讯请关注山西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xiht),晋中培训咨询电话:0354-3021102
1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论的提出者是( )。
A.陈嘉庚 B.蔡元培 C.张宗麟 D.杨贤江
16.【答案】B。解析:选项A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选项B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选项C张宗麟协助陈鹤琴创办我国第一所幼稚教育实验中心--鼓楼幼稚园,成为中国第一个男性幼稚教师。选项D中国的杨贤江(化名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故此题选B。
17.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求,以此来确定教育目的,这一观点被称之为( )。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17.【答案】B。解析:选项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张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选项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因此,要倡导民族主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该观点强调社会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即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选项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就是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将教育为神学服务、以神压抑人道推到了极端的地步。选项D教育无目的论由杜威提出来的。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观,杜威倡导儿童“在做中学”,不仅使儿童有兴趣,而且能调动儿童的学习自主性。故此题选B。
18.以下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说法错误的是( )。
A.实行国家、地方两级课程管理
B.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C.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D.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18.【答案】A。解析: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故此题选A。
19.“跳一跳,摘桃子”是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 )。
A.难度适中 B.便于检测
C.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 D.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合
19.【答案】A。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也可以理解为,最近发展区的任务是儿童尚未学会,但在特定时候能够学会的任务。一些教育者用“可教时刻”来描述这种情形,即某个儿童或者某组儿童正处于接受某种概念的最佳准备状态。维果斯基进一步认为,在个体具有更高一级的心理机能之前,这种机能通常存在于个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跳一跳,摘桃子”正是指教学要注重最近发展区,要难度适中。因此题选A。
20.教师运用谈话法的关键是( )。
A.精心设问,提好问题 B.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C.指导好讨论过程 D.及时总结讨论结果
20.【答案】A。解析: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运用谈话法,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谈话法的前提。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做好提问准备。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由此得出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运用谈话法的关键是要精心设问,提好问题。故此题选A。
2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
A.心理模仿 B.生物本能 C.人的理性 D.生产劳动
21.【答案】D。解析: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源自恩格斯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即教育源自生产劳动,故选择D项。心理起源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和人的生存本能。故此题选D。。
2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22.【答案】B。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意思是,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因素中,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其次,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最后,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故此题选B。
23.我国颁布且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学制
23.【答案】B。解析: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清政府出台,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它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壬寅学制是第一个颁布但未实施的学制。故此题选B。
2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多尔 C.布拉梅尔德 D.奈勒
24.【答案】C。解析: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关注的重点: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这种理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强调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布拉梅尔德认为,课程乃是实现未来社会变化的运载工具,所以普通教育或整体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使课程结构具有意义的统一性”;而且,他主张人类的任务和目标乃是要统一到社会改造的意义上来。而A项杜威是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代表,B项是后现代课程代表,D项是存在主义代表。故此题选C。
25.国家对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进度做出规定的指导性的文件称为( )。
A.教学计划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程标准
25.【答案】D。解析: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而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故此题选D。
26.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指的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内容 D.教学大纲
26.【答案】A。解析: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而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进度做出规定的指导性的文件。故此题选A。
27.记忆容量在2-7个项目的记忆是( )。
A.瞬间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感觉记忆
2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分类。记忆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A选项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记忆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会超过4-5秒。如此短暂的信息,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消失,若得以加工,就转入短时记忆;容量较大:一般来说,凡是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能被登记,其记忆容量很大,以图像记忆为例,记忆容量为9-20个比特;形象鲜明:C选项长时记忆指的是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其编码方式有两种,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即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D选项直接排除。故此题选B。
2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了杜甫当时的( )。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2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绪状态的类型。情绪状态分为激情,心境以及应激。A选项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选项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心境的特点:弥散性和长期性。1.弥散性: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2.长期性: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C选项并不是情绪的类型,故排除;D选项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题干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现的是当时杜甫忧心伤感的情绪反映的是一种心境。故此题选B。
29.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指的是(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2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印象形成。A选项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B选项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在与熟悉的人交往时,近因效应更为明显;C选项“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所谓“一俊遮百丑”以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电视上名人广告,往往就是在采用这个社会心理原理。晕轮效应的主要特征是“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D选项社会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类于某一类,进而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故此题选D。
30.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征是( )。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3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特点:指向性指的是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应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得到比较清晰和明晰的反应。A选项指向性与选择性,其中指向性属于注意的特点,选择性是注意的功能;B选项指向性与集中性,都属于注意的特点;C选项指向性与分散性,其中指向性属于注意的特点,分散性不是;D选项集中性与紧张性,集中性属于注意的特点,紧张性并不是注意的特点,故排除。故此题选B。
(编辑:李玮豪)
下一篇:没有了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